王羲之亲传的“草法大字典”,让你从此告别江湖体,这才是真正的”二王笔法“!
发布日期:2025-06-23 22:23    点击次数:85

我们常说“草书不规范,鬼神也难辨”,很多人认为草书讲究的速度、是笔画的连绵不绝,从而忽视了“随心所欲不逾矩”这一要领,结果写出来的作品陷入了“江湖体”的境地。米芾认为:“草书若不入晋人格,辄徒成下品。”练习晋人草书,便可得正宗草法。

图片

但是,如果初学便临摹二王作品,难度太大,很难领悟到其用笔的精髓。王羲之在临终前,曾将家族笔法传给儿子王献之,并嘱咐他一定保密,后来被智永禅师公开,宋代人将这些笔法诀窍编成一部《草诀百韵歌》。

图片

此作采用五言律诗的形式,朗朗上口、便于识记,将草书的笔法、结构、相似字的区分写得明明白白、一览无余,用1000多字的篇幅,囊括了草书的所有要论,堪称一部“草法大字典”,即使是外行也能轻松上手。把这部《草诀百韵歌》研究透彻、练习明白,再去练“二王”、张旭、怀素的作品,便能事半功倍了。

图片

我们都知道,写草书难在既有法度又不失即兴性,要保证情感的连贯与法度的平衡,这就要求书写者必须对不同字的写法了如指掌,这部《草诀百韵歌》采用楷、草对照的形式编成,更直观,更便于查询。每一句话都干货满满,直切要害,堪成学草的“保姆级教程”。

图片

我们举其中几句为例,作一讲解:“曾差头不异,归浸体同观。孤殆通相似,矛柔总一般。乡卿随口得,爱凿与奎联。詹侯熙照识,绳蜡达连看。”

“曾差头不异,归浸体同观”是说“曾”“差”的草书写法中,字头部分形态相同;“归”“浸”的主体部分,如中部或核心架构写法相近,需通过细节区分,如笔画走向、收笔形态。

图片

“孤殆通相似,矛柔总一般”:“孤”字与“殆”字的草体轮廓相似,需注意起笔或转折处的细微差异;“矛”与“柔”的结构框架基本一致,可能通过连笔或简省方式呈现共性,需结合上下文辨别。

图片

“乡卿随口得,爱凿与奎联”:“乡”“卿”的草书可通过快速连笔自然写出,形态接近;“爱”“凿”“奎”三字的草法可能存在连笔关联,如偏旁部首的简化连写,需整体观察笔势连贯。

图片

“詹侯熙照识,绳蜡达连看”:“詹”“侯”“熙”“照”等字的草体需仔细识别,因字形易混;“绳”“蜡”“达”的草法可通过连笔规律观察,如偏旁与主体的牵连呼应。通过这几句我们可以看出,这部《草诀百韵歌》字字珠玑,堪为草书入门的绝佳范本。

图片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